上海市 徐汇区名人录 [公元1871年-1953年] 王培孙(1871~1953)
名植善,字培荪(后改为孙),上海人。清同治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871年10月10日)出生于南翔。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春,考入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师范院读书。光绪二十六年秋,接办叔父王维泰创设于大东门内王氏宗祠省园的育材书塾(后改称育材学堂,南洋中学堂、南洋中学),任堂长、校长,提倡新学。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在塾学生人数锐减,经费拮据,夫人沈竹书卖去首饰,支撑困境,使学堂书声不辍。光绪三十一年,王培孙与务本女塾创始人吴馨同赴日本考察教育时,在东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致力于学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将中学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同时办好联属道前高等小学,作为南洋中学预科。课程设置以有利于学生品德修养、升学和就业为前提,除国文、英文、数学等科外,并设国语(普通话)和日语两科。由教师自定课程、自编教材,随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光绪三十四年,加入柳亚子组建的进步文学社团南社。为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夙愿,多次集资扩建学校和完善教学设施。同年,购得日晖港西土地营建新校舍(今中山南二路225号),次年落成迁入。到民国19年(1930年),先后建成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场、科学馆、学生宿舍和大操场等,共用地50多亩。图书馆藏书丰富,为上海中等学校之冠。教师有当时上海教育会长王引才、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教授邵家麟、英文版《大陆报》主笔叶上之等学者名流。他自己分授物理、化学、英文和国文等课。当时南洋中学以学制健全、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和教学质量优良闻名沪上。 王培孙重视言教身传,提倡尊师爱生。他自己生活检朴,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免收学费,供应膳宿,有的学生甚至依靠他生活。学生毕业后遇有就业或生活困难时,总能得到他的帮助。夫人沈竹书也竭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临终前写下遗嘱:将她名下的遗产,移作“沈竹书奖学金”,奖助清寒学生。 王培孙忠诚于教育事业,淡薄功名。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袁希涛曾邀请他担任学官;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主席钮永建曾几次请他出长苏州;民国35年,上海常熟区选他为候补参议员,都被谢绝。但他却有满腔爱国热诚,积极参加光绪二十九年在张园举行拒法拒俄爱国-、五四时期在北门公共体育场召开的“国耻纪念”-、五卅反帝-大-等一系列反帝爱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把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爱国诗文,列为学生必读教材,激励学生抗日救亡意志。他曾说过:“国家之命运,存乎?亡乎?数万万同胞,主乎?奴乎?生乎?死乎?此皆吾人日夜煎刺于脑海之中者。脑海中无此,虽谓之冷血动物可也。”他还利用学校,掩护过因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遭到蒋介石通缉的黄炎培,资助掩护过几位中共地下工作者。 上海解放时,他已届78岁高龄,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深有感触地说:“古人有‘闾阎宴然’之语,今固见之。”1952年因病重,辞校长职,将尽毕生精力搜藏的善本书籍10多万册捐献于国家。次年11月17日逝世,他办学治校历半个多世纪,南洋中学毕业生有3000多人,他一生劳瘁,两袖清风,由门人葬于苏州灵岩山麓。
同年(公元1871年)出生的名人: 夏瑞芳 (1871~1914) 上海市青浦 徐谦 (1871~1940)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武焜南 (1871~1957) 安徽省滁州定远 徐慎弢 (1871~1965)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 夏开泰 (1871~1939) 安徽省六安 同年(公元1953年)去世的名人: 张石川 (1889~1953) 浙江省宁波北仑区 蔡在明 (1931~1953) 上海市青浦 黄金荣 (1868~1953) 上海市徐汇区 徐咏青 (1880~1953) 上海市徐汇区 吴蕴初 (1891~1953) 上海市嘉定 潘守仁 (1892~1953) 上海市普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