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辽宁沈阳名人 姜振国

姜振国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沈阳 法库县名人录

[公元1923年-2000年]

   姜振国,曾用名姜海涛,1923年10月29日出生,法库县柏家沟镇龙家村人。1933年2月至1940年12月,先后在龙家村小学、柏家沟小学读书。1941年2月至1944年学校读书。1945年2月至8月,在奉天农业大学兽医系学习。1946年5月至10月,在东北大学补习班学习。1946年11月至1948年6月,在东北大学畜牧系学习。  1948年7月姜振国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1月至4月,在辽北省农林厅家畜防役所任防疫员。1949年5月至12月,在辽西省0农林厅畜牧科任技术员。1950年3月至12月,在辽西省农林厅畜牧科任技术员。1951年1月至1952年8月,在辽西省家畜防疫队任小队长。  1952年9月至1961年7月,姜振国先后在辽西省关山种羊场、金城畜牧场、辽宁省石山种畜场任副场长。在关山种羊场任职期间,亲自到各地选购羊只,开展绵羊的杂交改良,在省内最早实施绵羊“人工授精”技术,为培养东北细毛羊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辽宁省勘测队的配合下,对15万亩荒地资源进行了勘测,编制了《石山种畜场设计规划任务书》,并组织建成辽宁省石山种畜场。该场于20世纪60年代初成为辽宁省主要种畜基地之一。  1961年7月至1968年10月,姜振国在辽宁省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任畜牧师。1968年10月至1969年11月,在辽宁省盘锦干校学习。1969年12月至1971年12月,在法库县双台子公社插队。1972年2月至1978年3月,在铁岭地区畜牧局任畜牧师。在铁岭地区畜牧局任畜牧师期间,积极组织黄牛改良,推广冷精新技术,举办两期专业培训班,进行了半年的实地调查,于1975年编制了《黄牛改良参考资料》1册,其内容于1979年在《新农业》刊物1-10期分别刊出。姜振国把冷精技术推广到省内20个肉牛养殖场,推动了辽宁省优良种畜繁育体系的建设。1978年4月至6月,在辽宁省畜牧局任畜牧师。1978年7月至1985年4月,在辽宁省农垦局生产处任副处长,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在省农垦局生产处任职期间,姜振国在省内组织开展了奶牛技术协作;实行高产奶牛冷精选配;用低奶量育犊;推广长年喂青贮饲料和育成牛早期配种等,使奶牛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8个奶牛场实现单产超万斤,突破历史最好水平,姜本人及省农垦局都受到了国家农垦部的奖励。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姜振国积极倡导调整国营农场种畜的生产方向,由计划生产转向商品生产,扭转了种畜积压、经济亏损的被动局面,为国营农场的种畜生产带来了生机。1985年4月离休。1986年10月晋升为高级畜牧师。  在近30年间,姜振国向省内外推广良种马5万余匹、种猪15万头、种羊4万多只,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事业的发展。在畜牧业管理工作中,写出了多份有规范性、指导性的文件,主要有《猪的杂交育种和优势利用试行草案》、《1978-1980年消灭种猪喘气病的补充规定》、《国营农场种畜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国营农场茸鹿育种方案(试行草案)》、《1980年奶牛生产会议纪要》、《1980年猪的大群密集饲养育肥经验现场会议纪要》、《1980年全省农场兽医协作会议纪要》、《1980年种猪喘气病联合检查的报告》,对推动辽宁省的畜牧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姜振国根据国外养猪动态和种猪经济类型演变的历史,提出辽宁省商品猪生产应逐步向提高胴体瘦肉率的方向过渡,1981年写出了题为《关于迅速提高商晶猪瘦肉率途径的探讨》的论文,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落实。  2000年4月9日,姜振国因病逝世,终年77岁。



  同年(公元1923年)出生的名人:

田云 (1923~1998) 河北省保定市安国

李洪钧 (1923~1977)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

陈维扬 (1923~1948)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孙慧基 (1923~1946)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汪兆谟 (1923~1989) 陕西省宝鸡凤县



  同年(公元2000年)去世的名人:

王大可 (1922~2000) 辽宁省沈阳法库县

任玉礼 (1921~2000)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

张笑波 (1909~2000) 辽宁省沈阳法库县

王焕章 (1909~20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赵朴初 (1907~2000) 安徽省安庆太湖县

欧阳山 (1908~2000) 湖北省荆州江陵

12

送花
13
上一篇:魏腊虎
下一篇:王大可

最新评论

◎八字排盘◎
姓 名:
   
生 日:
时 辰:
夜子时处理: 夜子时日干向前遁一天算第二天 日干保持不变

沈阳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