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名人录
张道兴(1935.4—)河北沧县人。擅长中国画、篆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 脚踏着祖国大地》获第二届八一文艺大奖,《爱因斯坦的故事》获全国科普美展二等奖,《儿子》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另有作品《让路》、《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出版有《张道兴书画集》、《张道兴画集》等。 人物简介 张道兴,男,汉族,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友联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次担任全国、全军美展评委。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画,并且特别爱画。擅中国画、书法及篆刻。创作继承传统,力求创新。画风自然古朴,巧拙相间,娴雅含蓄。 主要经历 1935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县。 1992年批准享受国家政府津贴。 1950年于三野特纵特科学校参军。 1962年任军委炮兵政治部文化部文化干事、创作员。 1962年以来,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书展,并多次获奖或为国家收藏。其中国画作品参加全国第四至十届美展、中国画展、中国画人物画展,参加纪念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名家展及北京首届、第三届国际美术双年展。参加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等国外交流展。书法作品参加全国二至九届书展,首届篆刻展,二十世纪书法名家大展等。 1983年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 1990年在香港举办“张道兴中国画新作展”。 1991年在中国 画研究院举办“张道兴中国画新作展”。 1994年在马来西亚举办“张道兴书画燕尾服”。 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张道兴书画展”。 1997年在澳大利亚参加新南威尔士洲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 绘画艺术 特点 海是画家张道兴吟咏的永恒艺术母题,也是回荡在画家心间永不散去的歌。 海在张道兴笔下,显得丰富多彩。它脱去了概念化的套路,而具体化为人与海的关系,并上升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进而展示出一种时代气息,一种全新的美感形式,一片激情洋溢的诗意。 总观张道兴的作品,我们注意到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便是那种海洋般的诗意情怀;那种大气、直觉、灵动与美感的表达都反映出画家对生活、人生、历史、世界的敏锐感受能力。在张道兴的作品《归晚》、《海的容颜》、《赶海》中,人为的表现与环境的气氛渲染及笔墨的运用等,都见出一种诗化的艺术综合能力,在点、线、面及色彩交响的节奏韵律中,分明感受到画家心灵深处激情奔涌与诗意情怀的碰撞和思想情感火花的闪烁。在他的笔下,海作为自然的象征,显现出中国艺术传统那种不是出于摹仿而是心灵体悟的意象性特征,因而给画家的艺术带来了多姿多彩与耐人寻味的风范。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张道兴形成了自己的笔墨方式与符号特点,质言之,是重表现、重意象、个性鲜明的水墨艺术原则。在这一原则下,文轩画廊推荐画家自由驱动笔墨、色彩,使其本体美感得到独立昭示而又相互和谐匹配,并构成以笔墨意韵为主要美感的图式效果。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取法北碑书法用笔、宋元山水画皴法及金农书法的笔墨特点,并从中领悟点、线、面的力度、个性、韵味,形成了方峻奇厉的笔法个性,使他的线极富表现性又具绵长柔韧、朴拙方正、内聚外放的特点。他常用方笔、侧锋组织线的节奏并加入“斧劈”般的皴法,使点、线、面、色结合完成人物造型与气氛渲染,并以重墨的铺染形成跳跃性,调整张力,使之在重法度、讲笔墨的前提下,趋于洒脱而获得自由,见出灵性。 在点、线、面、色的完美结合中,重现着一种新的抒情方式和审美价值,以对大海母题的尽情表现,构筑了张道兴的绘画美学,在法度与自由之间,画家使我们相信那里存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技法 张道兴的作品风格鲜明,自成一家。书画印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恰到好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于画坛。纵观其绘画历程,以80年代中期为界,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业余习画和专业创作。50岁以前打基础,60岁前后出成果,堪称大器晚成。他早期的作品,淡雅素净、画面简练,多以青年女子入画,如《月上歌墟》等,女孩子们结伴出行,打理生活,找寻属于她们的快乐。画家认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生活中一切物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作精神和情感的真实转换与传递”。以他那般善良淳朴的平民意识,与劳动者休戚与共,深情地讴歌《劳动者寿》 ,希望其作品能为他们带去一份快乐、一份祝福。那淡淡的笔墨,儒雅的线描所构成的一幅幅生活画面,把我们带进闲适祥和的生活情趣中,留连忘返,陶乎其乐。读过这些早期作品后,我曾对画家说,就这么画下去也行,也是一条路子。道兴老师点头称是。但他却中途易辙,画风陡变。早先,他对笔法的了解很含糊,认为笔法只是为着造型需要,没想到线在造型以外还有独立地位。 后来,他着重研究了金农和吴昌硕,从其线条、笔法中获得启发。金农的作品从头到尾贯以方笔,浑厚老辣。吴昌硕则以金文篆书入画,线条舒展活灵、力透纸背。笔法不同,则作品面貌绝然不同,可见笔法是实现艺术个性化的基础。基础符号不同,决定画面效果不同,一如建筑,草木结构、砖瓦结构还是钢混结构,决定所建房子的质量不同。 他的变法由书法引起。他自小写帖,以临摹颜体为主、中锋为主。有了求变、创新的要求,转而看了许多墓志、魏碑,尝试改临碑铭,且一改而为方笔,并把这一笔法带进国画创作中,书画互动,以笔法带墨法。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发生于80年代中期。概括起来,画家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笔法改变,变中锋为侧锋;二是调整色彩,入俗出俗。借鉴民间的木版年画、壁画、剪纸、彩瓷等艺术样式中对色彩的运用,以此入俗,红黄蓝绿,大块着色,直接入画,中间很少过渡色。通过色彩反差,强化视觉效果,过渡则靠飞白的大量使用来实现,破解单一色块容易产生的堆积感。黄色以及粉红、粉绿、粉紫等色彩,少见于传统国画,而于生活却易于表现鲜亮的一面,贴近本土及百姓情感要求,为民间艺术所大量采用,用以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丰收的繁忙景象。中国画讲的是点面线、黑白灰,墨分五色,着色要力求淡雅。对民间艺术的吸收与中国画的特定要求乃是一对矛盾,入俗容易出俗难,笔墨很差,流于形式,单凭色彩套用难以建立起新景象,倒跟民间艺术没有区别了。 个人作品 出版有《张道兴书画集》《张道兴画集》等。中国画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茶岭春》《让路》《不尽长江滚滚来》《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春雨江南》《喜鹊叫喳喳》《茅山听雨》《儿子》《待发》《大秧歌》《归晚》《海的容颜》《海上的风》《绿风》《托起生命》等。 [1] 人物评价 成功的借鉴应是多元的、立体的系统工程,以防顾此失彼,力求相得益彰。画家对民间艺术及传统文人化的笔墨成就实行嫁接,强调笔墨的人格化、品质化、情感化、精神化要求,达到出俗的目标,实现画面形态与内容涵盖的完美统一。张道兴性情温和,宠辱无惊,极其平常、平和地生活于我们大家之中,彬彬有礼,不事声张,得一个绰号叫”张老道“。道者,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把握规律方能成竹在胸,安身立命。他于哲学上所下功夫,恐不亚于在宣纸上付出的劳作。哲学是大智慧,造就大手笔。 仔细想来,后天所学固然重要,性格、性情一样重要。性格决定命运,而修养可以改变命运。性格如水,流淌在日常平凡的时光里。有一回笔者观摩一大批名家联袂作画,场面很大,及到一幅丈二匹脱稿,众人首推道兴老师执笔题款,他则一让再让,到底让与另一位名家。事不大,印象深,当时的情形一直留在脑子里。 一个近70岁的人怎么可以如此精力充沛,富有朝气。交谈中,张道兴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叫”状态“,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社会状态、笔墨状态等等,而尤以精神状态为首要。作为画家,不同的精神状态一定会在画面中有所表现。而状态有赖于调节,这就迫使画家一定要深入生活。从大院到大海、从机关到基层,来来往往,年复一年,在走动中捕捉灵感,在换位中接受教育。 张道兴不喜张扬,而50年来,他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上可以说是成就斐然。自第四届全国美展以来的历届全国美展和首届中国画展、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都有他的作品参展。《不尽长江滚滚来》《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春雨江南》《茅山听雨》《儿子》《待发》《大秧歌》,以及近作《海的容颜》等颇具影响的作品,表明他在艺术观念和绘画语言的探索上总是与时俱进,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张道兴多才,绘画、书法、篆刻皆有成就。如今,年过古稀的张道兴,在艺术的生涯上,又开始了创新。他说,在今后的日子里,他要在笔法、书法和画意上有所突破。 张道兴是一位潜心艺术、性格平和、生性淡薄的人。他的座右铭是”千方百计淡化环境,千方百计强化自己“。丹青之路虽如苦旅,笔墨书写的却是快乐人生。 同年(公元1935年)出生的名人: 曾宓 福建省福州市 张锦标 浙江省绍兴嵊州 曾凡恕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 张仁芝 天津市蓟州区 水天中 甘肃省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