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3年-1943年] 宛平县游击大队长刘玉昆,1913年生于宛平八区柏峪村。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担任过村救国会主任,巡防所所长,县游击队第三中队队长,县游击大队队长。由于长期征战,刘玉昆同志积劳成疾,1943年因病逝世。时年仅三十岁。 一投身革命 刘玉昆从小聪明好学,性格活泼,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无所不好。他还特别擅长演家乡梆子戏,他拉起来的戏班子,演出革命戏,在当时起到了有力地宣传抗日的作用。年青时他还酷爱打猎,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刘玉昆为人耿直善良,和蔼可亲,因为鼻子稍大,大伙儿都亲热地叫他“刘大鼻子”。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占了张家口地区,柏峪一带的土匪闹得很凶。刘玉昆和几个穷哥们儿自动组织起来为村里的百姓看山护院。这年年底,县委派宋恩庆同志来柏峪一带开辟工作。刘玉昆接受了抗日宣传和党的教育,开始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事业。 1938年春,八路军邓、宋支队来斋堂川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柏峪村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同时组建了一支保卫政权、护送运粮队的武装——巡防所。刘玉昆担任救国会主任和巡防所所长。由于他工作积极,思想进步,同年秋末,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把一生无私地献给了党的事业。 二长操巧战 1939年春,宛平县(时称昌宛联合县)游击队成立。巡防所的同志编入第三中队,刘玉昆任中队长。同年十月,刘玉昆奉命来到房山一带开辟工作。一天拂晓,他率三中队离开房山县长操村去开辟新的工作点。部队刚刚走出村外,便与前来扫荡的三百多名日伪军遭遇了。双方在长操村外开展了激战。日伪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并且占据了有利地形,把游击队压在了一个低洼的小坡下。当时刘玉昆身边只有六十几队员,三十几条“湖北造”“老套筒”破枪。面对这众寡悬殊、生死存亡的危机局面,刘玉昆沉着镇定。他冷静地环视了一眼四周的地形,果断地命令一分队队员用火力吸引敌人,自己带领其他队员借着清晨的雾气迂回的敌人身后,抢占了制高点,两面夹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由于敌我兵力悬殊,不易久战,趁敌人不明- ,犹豫不决的时刻,刘玉昆带着队员安全地转移了。 三保卫国家 1940年秋天,日寇增兵华北,深入斋堂川一带建立据点,到外线作战,斗争形势出现了犬牙交错的拉锯局面。刘玉昆率领游击队担负起打击敌人、掩护干部、保卫抗日政权的任务。他们夜击晓息、填水井、割电线、阻截卡车、破坏公路,向敌人展开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同时,为了扩大游击区,刘玉昆常带人到怀涞、涿鹿县的江水河一带开辟根据地,征粮征款,打击日寇,清除汉奸。一天清晨,刘玉昆领着征粮的队员刚刚回到柏峪,突然,从柏峪台传来两声枪响,刘玉昆急忙带领队员奔向了柏峪台。当时刘玉昆身边只有三十来人,他带队赶到柏峪台一看,只见六十多名鬼子、伪军正在柏峪台搜捕抗日干部,有两名村干部已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目睹日寇暴行,刘玉昆眼都气红了,他朝身后一招手,便带头冲进村去,一阵猛打,敌人不明虚实,狼狈地窜回斋堂据点。刘玉昆带领队员追击十几里,打死三个鬼子,缴获两支大枪。 四巧取军需 从1940年秋开始,斋堂地区人民进入了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为了坚持抗战,刘玉昆率领县游击大队离开柏峪村,把部队拉到龙门沟一带的深山里,以此为依托,继续打击敌人。风餐露宿,生活十分艰苦。为了给部队和百姓弄到粮食和盐,他在各个据点里安插了我方内线关系。一天,燕家台村送出了情报,说据点里运来几车物品,米、面、盐,布俱全。刘玉昆得知后非常高兴,当天夜里他便领着二十名队员和百十名由各村民兵组成的运输队出发了。 拂晓前,队伍来到燕家台村附近。刘玉昆向来接应的我方内线人员问明情况后,便率队进了村。在岗楼前,刘玉昆把队伍分散开,一挺机枪架在岗楼门口,一挺对准岗楼的抢眼进行掩护。运输队的队员跟着接应人员来到仓库,干掉了看守在那里的鬼子,把仓库里的东西装进麻袋运出村去。运输队走远后,刘玉昆把部队撤了下来,当敌人从梦里醒来,发觉的时候,他们仓库里的物资早已被刘玉昆分散到各地,成就抗日军民的给养和军需。 五伏击军官团 1943年春,县游击队配合正规军,开始由局部- 转入全面- 。斋堂据点的敌人处在重重包围之中。这年六月的一天,沿河城地下党员老索给刘玉昆送来情报:沿河城来了大批鬼子军官,准备明天到斋堂据点。得知这一消息,刘玉昆立即召开了党员扩大会,讨论作战方案。会上他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决定在山高路险的林子台村打埋伏。当天夜里,刘玉昆带着队伍来到林子台村,在公路上埋下了几个二十斤重的石雷,随后把队伍分散到公路两旁的山上。第二天拂晓,两辆卡车从沿河城方面开来,驶进了刘玉昆的伏击圈。这时, 拉响了,几股浓烟过后,卡车被炸翻在路边的水沟里。没被炸死的鬼子爬出汽车躲在路边进行抵抗,刘玉昆领着队员冲下山去,打击敌人。两车鬼子军官共四十来人,被 炸死二十多,伤了七、八个,又被冲下山的队员打死六、七个。眼看战斗就要结束了,忽然从斋堂方向开过来两辆卡车,从车上下来五、六十个鬼子向游击队扑来。刘玉昆见敌人来势凶猛,马上带着队员撤到了山上,居高临下,与敌人展开了激战。鬼子摸不清情况不敢恋战,他们边打边把鬼子的尸体拖上卡车急急忙忙窜回到斋堂据点去了。三天后,斋堂据点的鬼子倾巢触动,到柏峪进行报复,刘玉昆早有准备,他先安排群众转移到山里,把粮食坚壁起来,然后,带着游击队绕道奔向敌人老巢——斋堂据点。当扫荡的鬼子刚刚来到柏峪村口的时候,刘玉昆已在斋堂据点打响了,鬼子怕老巢被端,便急忙返回斋堂,他们赶回据点,刘玉昆早带着游击队撤走了。 六尽忠报国 战争的发展锻炼了刘玉昆的指挥才能,他把麻雀战、夜袭战、 战等游击战术和运动战灵活地结合起来,带领游击队时而出击,时而夜袭,时而埋伏,神出鬼没,打得鬼子日夜不宁,胆战心惊。每到天黑,鬼子便缩在“乌龟壳”里,不敢再出来。有的岗楼怕刘玉昆夜袭,把岗楼的门堵死,每天从岗楼顶上放下软梯,爬进爬出。只要是有游击队出没的地方,敌人就不敢随意乱窜。“刘大鼻子”的名声使敌人闻风丧胆。有一回,清水据点的鬼子需要一个做饭的,伪村长找到一个人送到岗楼。一进门,几个鬼子正在打牌,看到伪村长身后的汉子,顿时给吓呆了,一会儿又惊叫起来:“大鼻子的来了,大鼻子的来了。”岗楼里的鬼子吓得四处逃窜。有个胆小的鬼子躲在牌桌下面竟然了裤子。后来,伪村长解释,鬼子才知道此人是来做饭的,鼻子有点大,但并非“刘大鼻子”。 1943年秋,由于长期转战在深山老林,条件艰苦,去吃少穿,刘玉昆积劳成疾,染上了肺病,行军打仗常常气喘嘘嘘。有时,因胸闷难支,瘫痪在行军路上。加之山高林密,缺医少药,她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队员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他总是满不在乎的说:“怕什么,没事”。这年腊月的一天,刘玉昆率领游击队连续拔掉了敌人在楼岭和石河的两个据点,在转回驻地的路上由于劳累过度,口吐鲜血,牺牲在柏峪村后的深山里。 刘玉昆牺牲后,为了纪念这位抗战英雄,宛平人民将他的名字刻在了“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上。他的名字和事迹至今在山区人民之中广泛传颂着。 来源:区档案史志馆
同年(公元1913年)出生的名人: 维利·勃兰特 (1913~1992) 欧洲德国 韦国清 (1913~1989) 广西自治区河池东兰县 王敏彤 (1913~2003) 北京市 同年(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 魏双贵 (1925~1943)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 曾福 (1921~1943) 广东省 曾飞 (1914~1943)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 陶朗卿 (1911~1943) 郑前学 (1916~1943) 河北省 陈宗胜 (1911~1943) |